在中國古代社會,作為人們生活必需品的食鹽在不同時期都曾實行過專賣。而執(zhí)行食鹽專賣制度的鹽官在歷朝歷代都可以說是個“肥缺”。古代的鹽官,通過征收鹽稅,為統(tǒng)治階級搜刮民眾財富,使國家政權有充足的財政資金維持官僚機構運轉。由于常與鹽商和“錢”打交道,鹽官“塌陷式腐敗”、“鏈條式腐敗”、“前赴后繼式腐敗”是一種習以為常的現(xiàn)象,清官難得。然而,在這個極易腐敗的鹽官群體,也有人“出淤泥而不染”,雖然他們不能改變統(tǒng)治階級的意志,但清白做人,清廉為官。去過江蘇省鹽城市東臺市西溪鎮(zhèn)的人,相信你可以看到見證“董永與七仙女”凄惋愛情的繅絲井,也可以把感受西溪“天下海鹽倉”的美譽看作是對晏殊、呂夷簡、范仲淹三位鹽官的褒揚。
晏殊(字同叔),北宋著名文學家、政治家。十三歲的他即以“神童”才名,被特別薦舉到金鑾寶殿與一千多名進士共同參加殿試。面對宋真宗出的詩、賦、論考試題目,不以為然:“我曾經(jīng)做過這些題,請用別的題來測試我。”晏殊憎惡科場弊案,想憑真才實學拿一張文憑。他的真誠與才華受到真宗的贊賞,稱其“誠篤不欺”。頂著“賜同進士出身”的頭銜,晏殊來到了號稱十大鹽場之一的西溪當鹽官?!爸蠛辂}”的西溪,一堆堆食鹽就是一堆堆白花花的銀子,但晏殊堅守“誠篤不欺”的為官原則,“性剛簡,奉養(yǎng)清儉”,贏得了朝野的贊譽。
晏殊離任后,呂夷簡(字坦夫)繼任西溪鹽官。這位被宋真宗評為“有為國愛民之心”的“進士及第”才識卓優(yōu)、清慎勤政。在西溪鹽場,呂夷簡愛民親民,實現(xiàn)著自己“治經(jīng)濟民”的政治抱負,后人以“安得憂國忘身如夷簡單者”來銘記他。
范仲淹(字希文),北宋著名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軍事家、文學家。34歲范仲淹在任西溪鹽倉總監(jiān)時,負責監(jiān)督淮鹽的貯運及轉銷。在西溪任期內,范仲淹勤政、廉政,為百姓做了數(shù)不勝數(shù)的好事:建“講書樓”為群眾傳承文明禮教、國法;修繕“鎮(zhèn)海塔”,使?jié)O民出海有了航標塔,生命更安全;修建“范公堤”,防止海潮倒灌,淹沒良田,毀壞鹽灶。這一切,無不詮釋著范仲淹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”的精神。
從西溪走出的三位清正鹽官,都在朝廷里當上了宰相,人稱“北宋三相”。不論正傳還是野史,沒有任何史料質疑“北宋三相”是用當鹽官時貪腐鹽稅而買官一路高升之嫌。晏殊一身正氣,敢于多次頂撞太后,藐視宮妃,也能禮賢下士,慧眼識才,他的《浣溪沙》中之名句“無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識燕歸來”便是其真實的人生寫照。呂夷簡則提出“塞邪徑、禁貨賄、絕女謁、節(jié)冗費……”等八條規(guī)勸,在兇險復雜的宮廷政治中,惟呂夷簡“獨不附太后”。范仲淹倡導士大夫的氣節(jié),秉公執(zhí)言,整肅官吏,崇尚品德的節(jié)操,他在《靈烏賦》中吶喊:“寧鳴而死,不默而生”。
古人云:“以財為草,以身為寶”。如果說于謙自喻為石灰,“要留清白在人間”,那么晏殊、呂夷簡、范仲淹三位西溪的鹽官便是晶瑩潔白的鹽,風范名垂青史。(許佃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