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盧忠歌
當下“勞模精神”“工匠精神”已成為熱詞,呈現這種精神的一群人也成為人們景仰、崇尚的偶像。
筆者認為“勞模”“工匠”是一個標桿,是一面旗幟,也是一種責任。他們在工作中都有共同特點:敬業(yè)、奉獻、精益求精。我們年輕一代,就應把這種精神作為自己的精神坐標。
這種精神是鍥而不舍的敬業(yè)精神。每個崗位都有它的職責,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,就要有鍥而不舍、奮斗不止的敬業(yè)精神。對于任何一項工作,要么不做,要做就要有始有終,完美地將它做完,就像鐵人王進喜所說的“寧可少活20年,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”一樣,不到最后關頭,絕不能輕言放棄。享譽世界的“雜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,已耄耋之年,仍然帶領他的團隊研究水稻高產技術,堅持為我國糧食安全、農業(yè)科學發(fā)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貢獻。
這種精神是持之以恒的奉獻精神。做任何事,貴有恒?!叭齑螋~,兩天曬網”的工作態(tài)度是很難取得成功的。正如新時代的“活雷鋒”郭明義,不管時代風云怎樣變幻、不管價值追求怎樣多元,他始終以雷鋒為榜樣,把扶危濟困、播撒愛心當成畢生天職,先后捐款資助了300多名貧困孩子,無償獻血6萬多毫升,被人們譽為“愛心使者”“雷鋒傳人”。我們不求像郭明義一樣偉大,但盡職盡責的把工作做好、高質高效的完成任務,也是一種奉獻精神的體現。
這種精神是精益求精的進取精神。不管何種職業(yè)、何種崗位,都應有干一行愛一行,干一行精一行,更應有精益求精的進取精神。大國工匠胡雙錢,無論是多么簡單的加工,他都會在干活前認真核校圖紙,操作時小心謹慎,加工完多次檢查,對質量始終堅持“慢一點、穩(wěn)一點,精一點、準一點”的執(zhí)著追求,在30年的航空技術制造工作中,經他手的零件上千萬,沒有出過一次質量差錯。做工作就需要這種精益求精的執(zhí)著、進取精神。
時代呼喚勞模,發(fā)展需要工匠。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,要宣傳學習勞模、工匠,讓偉大的勞模精神、工匠精神薪火相傳,立為精神坐標。